艺术评论不难啊,还可以移植到文学评论里:“我在这个故事中读出了一种混沌感。”“你看,每个词都在每个词的上面,但每个词又在每个词的里面。” //@宝树: 因为博物馆里那些现代艺术的“真货”,本质上也差不多。//@古筝-赵勃楠: 哈哈哈。这种事情在艺术界屡见不鲜。皇帝的新装效应。

最近有个外国小哥从廉价家具店买了副几十块RMB的印刷插画,搬到博物馆里展览...然后高逼格的装B模式全开加上各种嘴炮..把画说是出自瑞典著名画家之手,让那些艺术爱好者甚至艺术家来品鉴....结果每个人都对画赞不绝口,还有人愿意画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买下......对这个靠嘴炮和装B的世界已经绝望了[拜拜]





我怔怔想了半天,终于确定这里说的打高尔夫球一杆进洞确实就是打高尔夫球,不是别的事。#娱乐新闻的读法#




中国当代作家们一个最大的悲哀,是没有稿费也能活(可以当编辑,可以当物理学家),而不是说这本小说无法一炮打响就得人生完蛋——老婆要跟人跑,老母没钱养,房东要你滚蛋。看看文学史,很多杰作都是在悬崖边上逼出来的,很多大师都曾经那样走投无路。

为稿费而写作虽然不是所有作家的悲哀,却是龙哥和我的悲哀。



今天促成了一桩文学善姻缘:一个热爱文字的网友写了一篇感动众多读者的短篇小说,由我作红娘牵线介绍给一个英文出神入化也同样热爱文学创作的朋友来翻译...不到一个月,几易其稿的英文译文交来了,和原文如奇迹般贴合恩爱,大家都对着屏幕流下了激动的泪,仿佛听见耳边响起了门德尔松。



南京新闻频道的记者,你们凭着在派出所对一个性格嫉妒孤僻的犯罪嫌疑人的单方面采访就给他戴上这么多帽子,合适么?什么“博士”啊,“精通英日德韩多国语言”,不都是他一面之词么。真精通的话,能靠家教赚钱?//@方悄悄诺娃: //@灰鸽子银水: 感觉在说我

【名校博士生沦为偷车贼 曾任大学讲师精通多国语言[吃惊]】51岁的姚某屡屡盗窃电动车被抓,其身份却让人大感意外:南京大学毕业博士,精通英、日、德、韩等多国语言,正自学阿拉伯语,曾任大学讲师…但性格孤僻、无亲友关怀,失业,缺钱的他无奈偷车…(江苏电视台)




“我无法证明普通读者要比专业批评家更能享受书籍,但我能告诉你我们比他们占优势的一点。我们懂得遗忘。[文学教授] 这类人被记忆所困扰:他们所教和所论的书永远都不能从他们头脑中褪色。它们成为了一家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批评家在谈论研究对象时,会渐渐产生一种施恩保护的口吻。”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副教授曾繁旭,还真的有点像是吴彦祖 [围观]...






豆瓣的玑衡(沈诞琦)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生。

是啊。Haruki Murakami 和村上春树其实…真的不太一样。我心中款款深情的 cult,在西方读者眼中几乎等于“东方志怪小说家”。没办法跟外国人恋爱的原因就是这样,我和自己总是说中文的,如果我不能跟他分享自己,不知道还能分享别的意义。【《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



滚动到底部翻页
上一页下一页

回到首页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