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没@对人

@新华社“我在现场”客户端,是要把新京报稿件一锅端的节奏嘛?未经授权端走稿件,连新京报记者也被端到你们的现场啦,还伪造了头像。







普通人的故事,其实很多好的,只是没由头写。//@你拉着我说你有些鱿鱼yoyo: 这选题挺好的,这么碎片化的操作真是可惜了。看完还是一群面目模糊的人。更好的操作方式,是通过采访还原父子二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运命,让读者对他们产生感情,对他们的命运有共鸣,报道才能产生更大的新闻价值。

【为了最后五公里的尊严】8月3日鲁甸地震发生时,陈明安正在山中摘花椒,滚落的飞石夺走了他的生命。遗体找到后,对于儿子陈绍红唯一能做的就是给父亲一个体面的葬礼。第14集团军工兵团的战士们承担了把尸体运出山的任务。五公里的路他们走了4个小时,为的是维护逝者最后的尊严



当年举国批判大毒草《中国》时,没几个人看过这大毒草长啥样;现在热烈讨论腐败份子“反扑”,大谈反腐的难度,腐败份子怎么“反扑”了,先给些事实啊。



先是市场化媒体,然后是微博,现在是微信。轮流被GZ。其实,从一般读者而言,媒体形式的创新再花哨,人们只看一点,能不能在你这看到真实、有价值的内容。以前报纸有料、后来微博有料、现在微信有料,然后大家就都是太监了。从这个角度,从1995年第一份都市报开办到现在,也都是在原地踏步。澎湃保重。



辟谣要采访当事人,这是基本新闻规律,采访一个匿名的非当事军队的军方负责人,就算不是南辕北辙,也极不专业。

央广记者用亲身经历证明有“浑水煮面”。军队前方新闻官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救灾部队携带有净水设备,饮用水都经过处理,也是真的。这两条新闻在宽大的救灾现场,并非一定矛盾。环球网编辑为他起的标题道歉,是一种职业的真诚。这三方不应是对立的。大灾当前,全力支持解放军。



新华社这条报道不错!//@朱学东: 当政65年了吧

【贫穷,使中国在天灾面前依然脆弱】鲁甸县近60%的农民每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大山里的村民知道地震迟早会来。当地干部一直在推广抗震房,但对于人均年收入只有4300元的鲁甸县农民而言,十几万、二十万元的造价,几乎是天文数字。大多数农民还是只盖土坯房。 (@新华视点)












浑水煮面的新闻,第一波质疑者,有两种心态:一,是军迷,认为了解军队,认定军队肯定携带净化设备。这种心态权称为伪专业主义者吧。另一种心态,认为这影响了军队的形象。前者,叫不知者不为罪;后者实为叫诛心之论。两者共同的是,既不了解事实,也不在乎事实。



“商网自采”用词何其狠毒,知道主管部门的在乎什么,就点对手什么。//@paingod: 第五个我答你,图上打着人家独家的标,这条因为是商网自采,极其“新闻”,我对当时他们抢到的“独家”印象非常深

1:后面战士拿着矿泉水。2:新灶台没起火,砖头无烟熏痕迹。3:既然没起火就被战士围起来“排队”明显摆拍。4:盒装泡面拿盆子干嘛?明显去打饭途中。5:拍摄者是谁?




滚动到底部翻页
上一页下一页

回到首页返回顶端